文丨良大师
①
TED 论坛有一个点击量很高的演讲:《毅力是成功的关键》。
演讲者名叫 Angela Lee,她原本是个教师,某日突然想到一个问题:
那些成功人士是否在儿童时代就有所不同?
如果确实如此,那些差异又是什么?
于是,她做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:
去了西点军校;去看全国拼字大赛;还去访谈最棒的销售人员。
最终她发现,预测孩子成功的关键要素,不是智商、外貌、身体,而是对待挫败的态度。
她发现成功人士,年幼时都以乐观的态度对待挫败,他们更在意的是,挫败后所汲取的养分,而并非失败本身。
这是一种特有的思维,叫做“成长型思维”。
②
“成长型思维”的提出者,是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 Carol Dweck。
她还为此专门写了一本书,并受到比尔盖茨的推崇,书的英文名叫《Mindset》,翻译成中文就叫做《终身成长》。
Carol Dweck 在书中列举了大量案例,分析了教育、体育、商业、人际关系等领域成功与失败的因素。
并提出,归根结底,都是思维方式的不同,成功者是成长型思维,而失败者是固定型思维。
两者思维模式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呢?
一言以蔽之,成长型思维者,认为万事万物通过自己的参与都可以改变;
因此,心智也在不断迭代强化,从而造就非凡人生。
而固定型思维者,认为可控因素少的可怜,自己不过是洪流中的一片树叶。
因此,心智在年轻尚轻就停止发育,一直守至终老,才与身体一起埋藏。
③
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,有一个共性,就是不畏惧挑战,他们总是抱着试一试的心理。
当年林语堂与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,身份悬殊,八竿子打不着。当得知赛珍珠来中国时,林语堂便夹着手稿,深夜蹲守在赛珍珠酒店大堂。
他此时的心语应该是:
闲着也是闲着,管他娘的,试试呗。
结果,在赛珍珠的帮助下,林语堂一炮走红。
当年刘德华还是个死跑龙套的,林子祥却是一代歌王。一起拍戏时,刘德华死皮赖脸的要给林子祥唱歌,让人家指点。
他心里可能也是这么想:
闲着也是闲着,管他娘的,试试呗。
最终,林子祥帮刘德华发行了第一张专辑,后者也终成了天王。
电影《飞越疯人院》,有一个情节:
麦克说:“我要进城看棒球赛,谁想和我一起去?”
比利却说:“麦克,别闹,你出不去的。”
麦克指着陶瓷洗脸池:“我可以用它砸碎窗户。”
比利说:“你举不起来。”
麦克搓搓手,使劲去抱,没搬起来。
再搓搓手,使劲去抱,还是没搬起来。
他有些无奈,但大叫起来:
“去他妈的,我总算试过了,起码我试过了!”
所以,人生不怕败北,怕的是,连尝试一下的勇气都没有。
再大的挑战,你也可以对自己说:
“闲着也是闲着,管他娘的,试试呗!”
④
《终身成长》书中还说到,执有固定型思维的人,总把失败原因归为外界的影响。
书中讲了网球运动员约翰·麦肯罗的例子。
他本来是一名天赋卓越的球手,甚至不需要太大的训练量,就可以轻松战胜各路对手,在巅峰时期,连续四年排名第一。
但是,他的辉煌只是昙花一现,之后一滑到底。论其根本,就是固定型思维使然。
因为他总有无数个失败的借口:
不是说场地不好,就是说小报八卦讽刺了他,或者是组委会提供的食物有问题,再或者朋友恋爱了影响到了他。
最痛的一次惨败,是 1984 年的法网公开赛。他在 2:0 的优势下,最终痛失好局。
结果,他还是找到了“罪魁祸首”,一名摄影师摘掉了耳机,总是有噪音传过来......
用两个汉字形容麦肯罗,那就是“矫情”。但是,他的矫情还有天赋当资本。
而现实中,多少人的矫情都毫无支撑,貌如壮汉撒娇。
他们没得到晋升,就怨领导没眼光,同事太奸诈;
他们的文章点击量不高,就说读者太浅薄,文化快餐化;
他们一事无成,就怨社会不公,世态灰暗。
扪心自问,难道自己一点责任都没有?
就像周国平所说:
多数人的矫情是可怕的,原因就在于它是平庸,却偏要冒充独特,因而是不老实的平庸。
所以,对于一个普通人,固定型思维的害处也在于此,不愿接受自己的平庸,把失败的锅甩给外界,还安慰自已要坐等风起,可这一坐就是一辈子。
⑤
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,最极致的表现是怎样的?
那就是不被过往所束缚,不被情仇所困扰,只专注于自己的目标。
2000 年 9 月,马斯克正准备去度蜜月,却遭遇了一场公司政变。
他马上赶回,试图反击,却发现大势已去。所有人,都做好他要大闹一场的准备。
谁知他一改往日睚眦必报的个性,表现出极大的克制力,和各方谈判,屈身成为公司顾问,继续注资,直到 eBay 以 15 亿美金收购。
甚至在日后,他仍然和驱逐他的幕后主使戴维.萨克斯,保持密切的生意往来,一起制作电影。
无独有偶,1992 年,当时的联想太子孙宏斌,被柳传志亲手送进监狱,大好前程,就此日薄西山。
2 年后,孙宏斌一无所有,狼狈出狱后,要求见柳传志一面,他是要报仇吗?当然不是,他恳求柳传志帮衬一下,投资自己创业。
柳老爷子,也很爽快,直接给了 50 万,孙宏斌也拿着这笔钱,创办了顺驰房地产,后来竟然成为地产大鳄,与王石叫板。
你看,真正能成大器之人,绝不输在快意恩仇,他们只关注自己的目标。
这类人有种特殊本领:遗忘。
他们不会被过去的林林总总所困扰,每一个时点,对他们而言,都是一个全新的纪元,这也是成长型思维的终极体现。
⑥
最后,来总结一下,《终身成长》一书中,我提炼出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三个方面的差异。
分别是面对挑战的差异,面对失败的差异,面对过往的差异。
通读上述文章,结合下图,相信对你有些启发。
请填写真实信息,资料提交后,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