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光亚方略官网,中国企业家学者学习交流活动平台!
  • 光亚方略

    010-62423618

关于光亚

EU商学院

光亚教育

观点分享 | 雷军2024年度演讲:虽千万人,吾往矣

19日晚上,一年一度的雷军年度演讲,再次到来。

 

今年已经是第五年了。很多人的朋友圈,再度被刷屏。

 

这是万众瞩目的小米SU7上市后,第一次年度演讲。

 

雷军公开了这3年造车历程中,诸多跌宕起伏的幕后故事。

 

很多人看完以后,久久不能自已。

 

雷军的勤奋、拼搏、努力,在一遍又一遍的超出我们想象力的极限。

 

我们时常被梦想激励,然而如今的雷军,似乎已经成为了梦想的化身。

 

听完演讲过程中那些激荡人心的故事,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。

 

1

普通人总是寻找退路

高手眼中只能向前

 

雷军和小米的造车之旅,始于2021年1月15日。早上7点多,雷军突然接到一位朋友的电话:雷总,你们被美国制裁了。

图片

这个消息宛如晴天霹雳,雷军立即召开紧急董事会。讨论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:“如果手机业务无法继续,我们的三四万员工怎么办?”

 

会议上,一位董事提议:要不,你们认真考虑一下造车这件事?而这一建议也在当天几乎得到了所有高管的支持。

 

为此,雷军组建了一个六人的调研组,在70多天的时间里,马不停蹄地访问了10多个城市,进行了85场调研,面访了200多个人。

 

随着调研的深入,雷军越来越感受到智能电动车趋势的不可阻挡。

 

最终,两个多月后的3月24日,雷军向董事会汇报了自己的调研成果:一是小米必须进入智能电动车领域;二是小米必须有长期打算,要力争进入全球前五。

 

设定这样的目标,意味着小米造车至少需要准备100亿美元的投资。

 

经过激烈讨论后,董事会最终同意了雷军的造车方案。但也向雷军提了一个硬性要求:由于造车投入巨大,因此必须雷军本人亲自带队。

 

面对这样的要求,雷军坦言:当时内心充满了矛盾和不安。

 

“创业这么苦,我真的还要从头再来一遍吗?”

 

“风险这么大,万一失败了,我这辈子就要灰溜溜的收场吗?”……

 

雷军说,这些问题,在他脑海里反复盘旋了一个星期。那种煎熬,外人真的难以体会。

 

最终,在3月30日,雷军向董事会正式交出了他的答复:如果小米必须造车,如果大家认为我合适,为了小米,我愿意挺身而出。

 

这不是一时冲动,也不是权宜之计,而是我多年来深思熟虑的结果。

 

雷军说,如果你问他,当时脑海中在想些什么。他会说,只有七个字:虽千万人,吾往矣。

 

图片
 

3月30号当天晚上,雷军就召开了新闻发布会,宣布小米将正式进入造车领域。雷军没有给自己留任何的后路,他当着全中国媒体的面,掷地有声的说道:这是我人生最后一个创业项目,我愿意押上一生的声誉和成就,为小米汽车而战。

 

短短半年内,小米就组建了超过1000人的团队,如今,小米造车团队规模已超过7000人。

 

我们普通人做事, 总爱先找退路。而高手做事,只能向前。

 

2

普通人沉迷寻找捷径

高手心中只有征途

 

决定造车后,小米面临了无数的挑战,其中遇到的第一个且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:要做一辆怎样的车?

 

为了找到最真实的答案,雷军动员了造车项目的所有人,与小米工程师一对一聊天,两三周内聊了 300 多人,还跑到停车场看大家开什么车,得出结论:轿车和 SUV 各占一半。

 

从研发角度来看,SUV 相对容易做,可雷军决定不走寻常路,先做纯电轿车。当时,许多人都劝他去找车厂代工,毕竟风险小且速度快。

 

然而,回想起小米创业初期因追求速度、导致根基不扎实而频繁遇到挫折的情况,雷军不愿“重蹈覆辙”:“这次我们决定从核心技术做起,十倍投入,认真造车。”

 

电机、电池、智能驾驶、激光雷达等许多汽车的核心技术,小米都亲自研发。经过大半年的努力,到2021年底项目内部开始了第一次正式评审会,那段时间,整个团队对产品的方向产生了巨大的分歧,甚至面临整个方案推倒重来。

 

春节后上班第一天,雷军取消了所有日程,把汽车部最核心的十几个人全部抓来开会。眼看着争论愈发激烈,他下了决心:“什么时候我们团队争明白了,争论出结果了,我们就什么时候散会。”

 

谁也没想到,在项目压力最大的时候,这场会议竟持续了整整 21 天。

 

雷军说,当时,他们其实面临着巨大的压力,整个团队1000多号人,都在等着他们这个会议的结论。结果没出来,大家都只能放下手头的进度干等。

 

终于在 21 天后,雷军总结出了一个最重要的共识:小米是汽车行业的新来者,只要能上牌桌,就是巨大的成功。守正出奇,要先守正再出奇,守正有时候比出奇更重要。

 

回想那段时光,雷军笑着说:“这真是一段非常难忘的经历。尽管相隔遥远,我们却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紧密。”克服了重重困难,终于在2023年8月16 日,第一辆小米汽车缓缓地从产线上驶出。

 

我想,如果用一个词总结雷军最开始造车的这段经历,这个词或许是:难而正确的事。遭遇难题时,寻找捷径,是我们的本能,这本身其实并没有错。

 

然而,我们总是找着找着,就偏离了原先的道路,忘记了预定的方向,甚至把“找捷径”,当成了目标本身。

 

普通人沉迷寻找捷径,而高手的心中,只有征途。

 

只有坚持做正确的事情,才能走得更远。

 

3

普通人一生摸索热爱

高手将一生变成热爱

 

从决定造车,雷军一直在思考要如何把车做好。后来他发现答案很简单:要懂车且爱车,才能做好车。


于是,雷军决定就从这样一件小事开始:离开司机,自己开车。
 

当时,因为实在太久没开过车,他就像新手上路一样,手忙脚乱的。他的司机就坐在副驾驶陪他。同事看到都开玩笑说:你的司机好有面子,老板亲自开车接送。这还不够,为了更了解各类汽车,雷军去到各个品牌的4S店,亲自看车、试驾和车主聊天、记录他们的使用体验……

 

三年时间里,雷军总共试驾了170多辆车,整理了20多万字的笔记和资料。光是开车还不够,雷军还专门看了大量汽车巨头的传记,甚至把之前自己看过的赛车电影,全都找出来重看一遍。只不过之前是看明星、看剧情。这次专门看车。

 

结果看完之后,雷军有了一个新的感悟:为什么人家法拉利做的那么好,保时捷做的那么好?你看看人家的老板、人家的创始人,那都是赛车手啊。

 

于是,雷军又做了一个看起来有点“叛逆”的决定:学习赛车。

 

在北京室外40度、车内60度的盛夏,雷军穿着防火材料做的厚厚的赛车服,在赛道上一圈又一圈的飞驰,就为了拿到赛车驾照。

 

为什么一定要做这些?雷军说,在一开始,他独自琢磨了非常非常久,究竟如何能把一辆车做好?

 

到最后,他终于找到了答案,这个答案其实特别特别简单,简单到只有一句话:懂一行,爱一行,才能做好这一行。

 

普通人,用一生去摸索热爱。而高手的一生,本身就是热爱。

 

4

普通人注入感情

高手注入梦想

 

一步一个脚印走下来,小米 SU7 终于步入了上市倒计时。但在这之前,确定其全年产能这个问题给雷军带来了莫大的考验。汽车的供应链极其漫长,今年2月份,小米就必须确定下来全年的产能。

 

他内心极其矛盾:定多了,担心卖不掉。定少了,担心不够卖,大家又骂他饥饿营销。团队里很多人,都建议他定3万辆,说这样比较稳妥。但最终雷军决定了一个大胆的目标:76000辆。

 

雷军说,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?意味着扣掉爬坡时间,就是月销1万辆。整个中国市场,纯电轿车能够月销1万辆的只有一款车:特斯拉的Model 3。

 

除了产量,还有定价。

 

雷军说,纯电车的成本很高,目前除了特斯拉,几乎所有纯电车都在巨额亏损。因此合理定价才能健康增长,超低定价只是饮鸩止渴。

 

在团队内部,很多销售同事对纯电车同样信心不足,在定价环节争论激烈。但雷军最终坚持认为,SU7的配置和体验,都远超Model 3,他们一定有勇气、也有底气定到21.59万。比Model 3便宜3万,已经是非常有竞争力的价格。

 

3 月 28 日小米汽车发布会当天,雷军看着自信满满、意气风发,但在这次演讲中他坦诚道:“其实那天我极度紧张,嗓子沙哑,就像十年寒窗苦读的学生终于参加高考。”

 

这三年来的种种经历,像放电影一样在他脑海中一一闪过。在说到小米SU7为谁而作时,这样一句话,从他嘴里脱口而出:

 

他们不甘于平庸,还在为梦想奋斗;

他们向往先进的科技,渴望幸福的生活;

他们心中有火,眼里有光,浑身都闪耀着乐观与自信的光芒。

 

雷军说,他的汽车,就是为这群人而做。发布会后,他接受媒体采访时,一位同事激动的跑进来告诉他:4分钟破1万!27分钟破5万!

 

终于,这三年来的所有痛苦、委屈和不被理解,似乎全部烟消云散了。那一刻,雷军终于可以自豪的说,小米汽车,挤上了新能源汽车的牌桌。

 

在演讲的最后,雷军说,他很清楚,他们离真正的成功还差很远。但过去三年,对他、对小米,都是一段脱胎换骨般的经历。

 

勇气并非没有恐惧,而是面对恐惧的时候依然坚定不移。勇气来自于坚定的信念,奔涌不息的热情,还有每一步的脚踏实地。勇气就是人类最伟大的赞歌。

 

普通人对生活,注入的是感情。而高手对生活,注入的永远是梦想。

 

雷军的年度演讲结束了,但他和小米汽车的故事,还远没有结束。

 

我们或许无法达到雷军的成就。但他的精神、他的品格,甚至他的存在,本身就是对每个人无尽的激励。不是吗?

 

愿我们,也在任何时刻,都能像雷军一样,对生活保持无尽的勇气,守住一直向往的梦想。


+

课程详情咨询

请填写真实信息,资料提交后,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