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我们提到“参与感”的时候,是否真的了解参与感?参与感,到底是什么?
其实定义上的参与感指的是:在商品或者服务的生产或者传递的过程中,顾客必须要提供相应的活动或者资源(包括心理、时间、情感、行为等等付出),才能顺利享受服务的感受。这个概念的关键在于:参与感本身意味着顾客从单纯的享受者变成了生产者。
前几年,伴随着小米的成功,有一本书一度被奉为互联网思维的代表,没错,就是《参与感》。下面就给大家分享全书的精华,让大家五分钟可以读懂《参与感》。
小米究竟用什么方法让口碑在社会化媒体上快速引爆?总结为三点,第一是参与感;第二是参与感;第三是参与感。互联网思维核心是口碑为王,口碑的本质是用户思维,就是让用户有参与感,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参与感,对于传统商业而言,类似科幻小说《三体》里的降维攻击,是不同维度世界的对决,更通俗地讲是“天变了”。
参与式消费的时代已经到来
近些年消费者选择商品的决策心理在这几十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。用户购买一件商品,从最早的功能式消费,到后来的品牌式消费,到近年流行起来的体验式消费,而小米发现和正参与其中的是全新的参与式消费。
在物资匮乏的年代,人们为了满足功能性的需求而消费。那时候,当用户要买一块手表的时候,这块手表是上海牌还是北海牌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它能准确看时间。随着社会的发展,商品的日益丰富,广告行业在这个年代崛起,品牌成为了商品世界的核心因素。一时间品牌顾问公司、广告公司、VI设计等都火得不得了。
伴随着超级市场等体验式卖场逐步取代传统的百货商店,体验式消费时代到来了。食物好吃不好吃?您先尝尝。衣服好看不好看?您穿上试试。手机用起来爽不爽?您到我们的体验店里面来试试看。
为了让用户有更深入的体验,小米一开始就让用户参与到产品研发过程中来,包括市场运营。逐步发现“参与式消费”的时代已经到来,并满足了用户这个全新的消费心态。
“做爆品”是产品战略。产品规划阶段要有魄力只做一个,要做就要做到这个品类的市场第一。产品线不聚焦难以形成规模效应,资源太分散会导致参与感难以展开。
“做粉丝”是用户战略。参与感能扩散的背后是“信任背书”,是弱用户关系向更好信任度的强用户关系进化,粉丝文化首先让员工成为产品品牌的粉丝,其次要让用户获益。功能、信息共享是最初步的利益激励,所以我们常说“吐槽也是一种参与”;其次是荣誉和利益,只有让企业和用户双方获益的参与感才可持续!
“做自媒体”是内容战略。互联网的去中心化已消灭了权威,也消灭了信息不对称,做自媒体是让企业自己成为互联网的信息节点,让信息流速更快,信息传播结构扁平化,内部组织结构也要配套扁平化。鼓励引导每个员工每个用户都成为“产品的代言人”。做内容运营建议要遵循“有用、情感和互动”的思路,只发有用的信息,避免信息过载,每个信息都要有个性化的情感输出,要引导用户来进一步参与互动,分享扩散。
“开放参与节点”。把做产品做服务做品牌做销售的过程开放,筛选出让企业和用户双方获益的节点,双方获益的参与互动才可持续。开放的节点应该是基于功能需求,越是刚需,参与的人越多。
“设计互动方式”。根据开放的节点进行相应设计,互动建议遵循“简单、获益、有趣和真实”的设计思路,互动方式要像做产品一样持续改进。2014年春节爆发的“微信红包”活动就是极好的互动设计案例,大家可以抢红包获益,有趣而且很简单。
“扩散口碑事件”。先筛选出第一批对产品最大的认同者,小范围发酵参与感,把基于互动产生的内容做成话题做成可传播的事件,让口碑产生裂变,影响十万人百万人更多地参与,同时也放大了已参与用户的成就感,让参与感形成螺旋扩散的风暴效应!
扩散的途径,一般有两种,一是在开放的产品内部就植入了鼓励让用户分享的机制,2013年现象级的休闲游戏“疯狂猜图”和“找你妹”就做得非常好,每天都有几十万条信息是从产品里简单就分享到微博、微信等社会化媒体;二是官方从和用户互动的过程中,发现话题来做专题的深度事件传播。
为什么相同的打法下,不同企业得到的效果差别很大?还有,很多参与感的活动为什么做了几次就无法持续?究其原因主要是只照搬战术而没有从战略上深度思考。战略是坚持做什么或不做什么,战术是执行层面的如何做。对于用户而言,战略如冰山之下看不见,战术如冰山之上则更可感知。小米成立八年来,参与感在实践中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提升,它已不仅仅局限于产品和营销,更是深入到全公司的经营。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,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价值,成就今天的小米。
小米做品牌有什么独门秘籍?小米做品牌的路径不一样,这跟他对商业模式和消费需求变化的理解直接相关。功能消费时代是无品牌,进入品牌时代,品牌是企业的品牌,而今天,小米应该建立的是用户的品牌,就是让用户参与进来。
小米做品牌的路径:一开始只专注忠诚度,通过口碑传播不断强化这一过程,到了足够的量级后,才投入去做知名度。对于一个品牌,知名度意味着能让用户听见,美誉度意味着走到了用户身边,而忠诚度则代表已在用户心里。所谓的粉丝文化就是看你的品牌有多少忠诚的用户。小米一直在认真维系粉丝用户,通过提供参与感来让用户持续喜爱,成为朋友。在赢得了足够的忠诚度之后,才选择通过市场广告投放的营销方式扩大传播。
2013年、2014年,小米手机在春晚期间做了品牌形象广告,投放力度也逐步加大,这是建立在小米已经拥有了千万量级的粉丝用户基础之上。参与感是小米品牌理念中的灵魂。粉丝效应不可设计,但可因势利导,应给予他们更多可参与的互动方式。年轻一代消费的是参与感,他不单单说我看到你、摸到你,还需要能够参与进来跟你一起成长。
例如线下的“爆米花”活动“爆米花”活动不是路演,小米不做产品体验,也不做广告,就是和大家一起玩,是用户展示自己和认识新朋友的舞台。从2011年年底开始,每年到了年终的时候,小米都会组织一个盛大的“爆米花年度盛典”。 这些都是小米给粉丝提供的参与感,参与感的顶点就是“成为明星”。
对于互联网社会化媒体这种新形态媒体,不能用传统媒介的思路来做。企业做自媒体的内容运营,要先做服务,再做营销。企业做自媒体的内容品质最重要的是“讲人话”。在这个读图时代,小米非常重视精美的图片设计对于新媒体内容运营的积极作用。小米为微博、微信、论坛等运营团队都配备了专业的设计师,以保证运营的内容让更多用户喜欢和主动传播。因此,小米不做广告,做内容。不做广告,做自媒体。
小米不但因此节约了巨额的广告支出,同时也因此建立起了拥有数千万用户的自媒体矩阵,小米和用户之间的距离,史无前例地贴近了。小米做社会化营销有四个核心通道:论坛、微博、微信和QQ空间。比如微博运营,书中举了一个例子。小米发起过一个有趣好玩的活动——我是手机控,用户可以通过活动界面选择自己用过的手机品牌,晒出自己的手机编年体。活动系统会自动的算出用户的机龄、换机频率、购机支出、称号等。就是这样的一个参与感极强的活动,让小米没有花一分钱就让上百万用户参与其中。
将参与感融入到服务
和用户做朋友,服务和产品一样,核心在于人,和用户做朋友是一切服务的宗旨。小米借鉴的经典服务案例:海底捞面对用户时会发出来自内心的微笑。曾发生在小米的服务故事:70岁的老人想给儿子买手机,但是网上由于没有网银抢不到,客服用自己的网银帮助老人购买新手机,小米的员工们能解放思想,打破传统,主动的做好服务,这不仅让用户有参与感,使员工也有参与感。在制度面前更重视人的因素,就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的回报。
将参与感融入设计
一剑封喉,是小米设计思维的原点。具体说就是在产品的文案策划和画面表达上有两个要求:一要直接,讲大白话,让用户一听就明白;二要切中要害,可感知,能打动用户。
例如小米手机就是快、99元听歌神器、小米移动电源,10400毫安时,69元、年轻人的第一台电视、节日文化(脱光了)、情理之中,意料之外等,小米设计的特点:有参与感、期待感。留有期待感就是为了让用户更方便参与进来点评。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式:小米手机x2=816,798。当时我们的核心用户群体都知道816和798两个数字的含义,因为我们第一代产品也是在一年前相同的时间、相同的地点发布的。而新用户和潜在用户则会四处询问这个等式的意义,在揣摩之中获得更多的期待感。
小米公司崇尚创新、快速的互联网文化,注重用户参与感,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享受科技的乐趣,小米致力于做出年轻人热爱的产品,八年不忘初心,坚守目标,把公司发展推向更新的阶段。
请填写真实信息,资料提交后,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