梦溪商学院由资深石油人、全球新能源观察者等专业团队联合光亚方略共同发起,并由光亚方略负责运营。梦溪商学院集国内名校及国际知名商学院教学理念于一体。力求实施“新时代智慧能源管理优秀培养计划”,旨在把中、西方优秀的文化精髓和管理理念进行运动传播,实现赋能、启智、增值、多赢。
3月27日著名经济学家杨建龙教授做客梦溪商学院,为大家分享《十四五我国科技创新与能源产业发展的前景》
△杨建龙教授
■ 著名经济学家;
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;
■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;
■ 中央党校、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客座教授。
精彩内容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》——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,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、面向经济主战场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,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、人才强国战略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完善国家创新体系,加快建设科技强国。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,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,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,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。
从技术到产业发展,有着一个非常清晰的逻辑。一定是先有技术,有一个特定的产业方式表现出来,形成符合技术及产业发展需要的模式,然后用业态表达。这是业态发展的基本逻辑。
今天,我们进入一个新的技术时代,有一些新的表现。在十四五规划的内容中,我们看到,这个时代,技术逻辑的“四新”有了新的内涵:新技术、新产业、新模式、新业态。我们要举一国之力,在量子、光子、人工智能等,特别是现代能源环节跟进、甚至引领技术潮流。这是国家战略,是未来五至十年要追逐的方向。今天,我们在全球技术进步的队列不一样了。我们必须要自己去探索,我们需要有更多的创新能力。我们要在更立体的环境中去理解技术与产业的进步。
“四新”的逻辑用更规范的理论化来描述,包含了三个重要的维度:我们要与跟产业发展对应起来的技术内容,要找到具体的产品对象来表达出来,物化出来,进入生产及消费的过程中,然后进入生活中,并能够提供广泛的市场环境场景,才有技术回报,这个投入、产出过程,形成闭环。
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、生物技术、新能源、新材料、高端装备、新能源汽车、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、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,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,增强要素保障能力,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。
推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创新,加快发展生物医药、生物育种、生物材料、生物能源等产业,做大做强生物经济。
深化北斗系统推广应用,推动北斗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深入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,健全产业集群组织管理和专业化推进机制,建设创新和公共服务综合体,构建一批各具特色、优势互补、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。
鼓励技术创新和企业兼并重组,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。发挥产业投资基金引导作用,加大融资担保和风险补偿力度。
在类脑智能、量子信息、基因技术、未来网络、深海空天开发、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,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,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。
在科教资源优势突出、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,布局一批国家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,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、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供给。
实施产业跨界融合示范工程,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,加速形成若干未来产业。
推进能源革命,建设清洁低碳、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,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。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,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,大力提升风电、光伏发电规模,加快发展东中部分布式能源,有序发展海上风电,加快西南水电基地建设,安全稳妥推动沿海核电建设,建设一批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,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20%左右。
推动煤炭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,合理控制煤电建设规模和发展节奏,推进以电代煤。
放开油气勘探开发市场准入,加快深海、深层和非常规油气资源利用,推动油气增储上产。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地热能。
提高特高压输电通道利用率。加快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,提高电力系统互补互济和智能调节能力,加强源网荷储衔接,提升清洁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,提升向边远地区输配电能力,推进煤电灵活性改造,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和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。
完善煤炭跨区域运输通道和集疏运体系,加快建设天然气主干管道,完善油气互联互通网络。
请填写真实信息,资料提交后,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